铸铁树池篦子的铸造缺陷(如气孔、砂眼)如何产生

铸铁树池篦子铸造过程中,气孔和砂眼是最常见的缺陷,其产生原因与原材料、模具、浇铸工艺等密切相关,需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气孔缺陷表现为铸件表面或内部的孔洞,直径通常1-5mm,主要产生原因:一是型砂水分过高(>5%)或含有有机物(如煤粉、木屑),在高温铁液作用下产生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二是铁液中含气量大(如熔炼时吸入空气、焦炭含水分高),浇铸后气体在铸件内聚集;三是浇铸速度过快,型腔内气体来不及排出,被铁液包裹。预防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型砂质量,将水分含量控制在3%-4%,选用低发气性粘结剂(如膨润土),并在型砂中加入适量排气剂;二是优化熔炼工艺,使用干燥的焦炭和生铁,熔炼时采用热风冲天炉,减少铁液吸气,同时在铁液中加入脱氧剂(如锰铁、硅铁);三是合理设计浇冒口和排气孔,浇冒口应设置在最高位置,排气孔直径≥5mm,间距≤100mm,确保气体顺利排出;四是控制浇铸速度,一般为0.5-1m/s,避免“呛火”现象。砂眼缺陷表现为铸件表面的小孔,内含有砂粒,主要产生原因:一是型砂强度不足,在铁液冲刷下脱落,嵌入铸件;二是模具分型面不严密,型砂被挤入型腔;三是浇口杯、直浇道内有浮砂,随铁液流入型腔;四是清理模具时残留砂粒未清除干净。预防措施:一是提高型砂强度,增加膨润土含量(占型砂质量的8%-10%),并进行充分混砂,确保型砂均匀;二是加强模具维护,打磨分型面,确保贴合紧密,必要时在分型面涂抹密封膏;三是在浇口杯处设置过滤网(孔径≤2mm),阻挡浮砂进入;四是浇铸前彻底清理模具型腔和浇道,去除残留砂粒和杂物。此外,浇铸后及时开箱清理,对小型缺陷可采用补焊修复,大型缺陷则需报废重铸,同时建立缺陷统计分析制度,针对频繁出现的缺陷调整工艺参数,持续改进铸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