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天公雕塑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三十三天中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的主神。通常分列在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

佛教石雕四大天王具有不同的含义,“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

佛教四大天王像以石雕居多,有花岗岩、青石、大理石等石材,采用质优的石料匠心雕刻而成,被造神者塑成横眉怒目、凶猛威武形象。四大天王石雕造像极为珍贵,它们身着铠甲,挺胸腆肚,肩膀上端,恨眉紧锁,怒目圆睁,足踏被降服的妖魔,威风凛凛,时时守护佛法不受侵扰。

清·霍灏《通俗篇》载: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 顺也。风调雨顺,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

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叔叔行驶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比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许多都具有能够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和轮廓,它们再现在装饰形式上,便构成了前所未见的几何艺术语言的系统。仔细浏览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石制品,这些器物的形、线都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对称精确,就禁不住会赞叹古代先民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尽管尚未发明铁质凿刻工具,但他们已能用最概况的点、线反映出对象的客观实际。        秦汉之际,石雕雕塑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秦代雕塑集中体现在世界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上。兵马俑体现了大秦帝国尚武务实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不可动摇而又攻无不克的雄伟气魄,汉代由于厚葬盛行,陵墓雕塑发达,雕塑用于墓前石雕、墓内套用,汉代雕塑朴实生动,很有气势,表现出阳刚之美,充满生命力,体现了汉代积极进取,大有作为的时代精神。汉代石雕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大石雕,简朴深厚、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纪念性雕刻的典范。        

综合传统的习惯,石雕雕塑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陵园石雕、宗教石雕、塔建筑石雕、碑书石雕、人物与动物石雕、生活工艺用品石雕、现代城市园林与纪念石雕,按雕件形体不同石雕又可分为浮雕和圆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多采取透雕手法镂空,更能引人入胜。浮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墙壁装饰,还有寺庙的龙柱、抱鼓等,北京故宫的御道就是浮雕。        

圆雕,是单体存在的立体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圆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与装饰性,也有具体与抽象、户内与户外的,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景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