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孟泰雕塑

9月25日上午,“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根据表彰决定,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他们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人民,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人民广泛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传“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高唱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孟泰就是“最美奋斗者”中的一员。

孟泰,1898年8月出生,河北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曾担任配管组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1967年9月逝世。他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高炉卫士”、劳动英雄,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

翻身跟定共产党 当好主人持好家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孟泰小心翼翼地推开家门,看到满街都是笑容满面的解放军官兵。看着解放军挨家挨户为穷苦百姓送粮送柴,打水扫院子,像对待亲人一样问寒问暖,孟泰万分感动,笑得合不拢嘴。

1948年4月4日,鞍山钢铁厂成立。一天,鞍钢制铁部的寇主任请孟泰去谈话,希望他到后方通化去抢修高炉。长期受日伪、国民党统治的鞍山老百姓中,有些人担心跟着共产党去解放区,万一国民党回来,全家都得遭殃。孟泰通过与共产党人的接触,知道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他多次当着工友和全家人表示:“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孟泰一家与一批解放军干部经安东(丹东)再到通化。通化铁厂在市郊的一个山沟里,有两座小型高炉。孟泰围着炉子转了几圈,便把要修好两座炉子冷却设备所需的材料估算好了。当地有经验的老配管工估算,至少需要80天才能修好高炉,但孟泰说用40天就够了。

修炉工作开始后,孟泰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工地,哪里危险他就抢在哪里干。当时已是初冬,天气寒冷,铁管子冻得都粘手,可孟泰连烤火的时间都舍不得耽误。安装冷却水的管道需要大量石棉垫,可是没有专门工具加工,结果供不应求。孟泰晚上下班把石棉胶板扛回家中,发动全家动手剪垫。石棉胶板有铜钱厚,剪起来很费劲,孟泰老伴乔世英大拇指都磨出了一串血泡。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上级决定调孟泰回鞍山修复高炉。孟泰全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已是铁花飞舞、铁水奔流的通化铁厂。

回到鞍山,孟泰没等家安顿好就往厂里跑。厂里一片荒凉,蒿草长得比人高,架在半空的各种管道横七竖八,一根根大烟囱上垒满了鸟窝。当时留用的日本技术顾问赖尾喜代三等人根本不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恢复鞍钢生产。他们断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20年后”。

但是,孟泰和陆续返回的工友们不信邪,大家积极投身恢复生产工作。开始时,厂内器材缺乏,配管班内有些工人怀有消极等待的心态。孟泰一方面批评这种消极等待情绪,一方面自己动手动脑,从乱铁堆上打主意。他耐心地把可用的零件一件件清理出来,加以修理,解决了不少困难。他进一步鼓励大家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寻找器材。在他的动员下,工人们在多年的废铁堆里找出了许多有用的器材。大家看到自己动手解决了复工的困难,情绪日益高涨,不论刮风下雨,都去翻铁堆、修零件、安管道,高炉最终被按时修好。随后,他们又修复了第二座、第三座高炉的管道。高炉冷却设备的全部零件,就这样解决了。

孟泰所在的配管班爱护和节约国家器材的精神始终如一。他们搜集的器材不仅保证了复工的需要,还有大批积蓄。这些积蓄的器材堆满了一间小屋,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孟泰仓库”。每当修建任务分配下来时,他们就首先打开这个“仓库”去寻找合适的器材,尽量不到工厂的大仓库去领材料。工作余暇,他们就会不断充实这个“仓库”。在修复炼铁厂2号高炉中,“孟泰仓库”派上了大用场,所用的管件大部分取自“孟泰仓库”。

在孟泰的带领下,配管班的工人们不仅在节约器材上成绩卓著,他们对安装管道的工作也极为负责。大家认真执行孟泰提出的“三保”“四勤”的口号。“三保”是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不漏气;“四勤”是勤看、勤走、勤检查、勤修理。因此,尽管他们修理管道用的很多零件是利用废弃物装配起来的,几年来却从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从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10日,鞍钢有4255名职工献交器材6.24万件,解决了修复生产设备的急需。1949年7月9日,在庆祝鞍钢开工典礼上,孟泰被授予一等功臣。同年8月1日,孟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15日,又获得特等功臣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