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司马光砸缸景观铜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笔者翻阅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人物雕塑注重以形传神,以凝练的人物雕塑语言,表现高度的意象美。人物雕塑大多都起到一种纪念意义,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把一些伟人作成雕塑,寓示着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目中。不同的人雕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下面跟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外国著名的人物雕塑:阿克里巴雕塑:该头像雕塑写生的重点,不在于细节的完美,而在正确把握形体和比例关系,以及在准确把握动势的基础上,运用几何形体的分析方法和明暗规律,描绘构成头部各种体面的形和色调,塑造好头部的大面积,并使之充实完整。欣赏雕塑,更是一种心态的释放。人物雕塑的形象只是一种对人物形象的雕塑。古代人物雕塑是对人类发展前景的一种乐观心态。人类学家把人类历史推演到了300万年前。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在大部分时期过着一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人们能将自己包裹装饰起来的时间并不长,而这种包裹已经意味着人类向文明迈了一大步。但在当今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各种人类共同体并存于同一时空,未见得其中任何一个共同体敢夸口说自己是真正强大的新人类。若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存在奴役以及不同共同体之间存在奴役,即便多数人解决了衣食问题,不敢说我们进化成了新人类。雕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演替的理解。对中国历史,当然不可妄自菲薄。两千多年的集权政治也不是一无是处,当今中国的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多少与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