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抽象书籍镜面雕塑

不锈钢抽象书籍镜面雕塑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不锈钢雕塑设计的艺术造诣,主题选取很重要,当然还有雕塑所处的环境考虑。设计灵感来源于雕塑本身所凸显的主题性,更来源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中,不锈钢雕塑经过精雕细琢之后,艺术美感自我突显,是一种精致的雕塑艺术品。不锈钢雕塑要表达的主题,主题就是景观的主题,也就是整体雕塑设计的一条思路。雕塑作为现在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种类也各种各样。按照形式来划分的话,雕塑可以分为圆雕、浮雕、透雕这三种;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雕塑可以分为石雕、泥雕、不锈钢雕塑、铜雕、玻璃钢雕塑等等。我们都知道,不锈钢雕塑和玻璃钢雕塑由于它们各自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城市装饰中,都是现代城市雕塑中较为常用的雕塑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