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唱评书人物景观铜雕

民俗唱评书人物景观铜雕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城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安静的中国人不一定安静。茶余饭后他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评书与逸闻怪谈。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城市人民对城市铜雕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并且,这个问题已经面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当中,每天关注着城市的变化,从铜雕当中获取新鲜的信息。尤其到了夏季的时刻,全国人民到各地去旅游,也非常关注城市的变化,这时候最吸引人的就是城市的文化假设,城市铜雕。不同的城市铜雕传递着当地不同的变化,并且代表着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信息都息息相关。城市铜雕已经成为了部分城市文化建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