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人物户外铜雕

八路军人物户外铜雕

1939年12月,在八路军对日伪军进行艰苦的反“扫荡”作战之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派兵首先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接着进攻晋西和晋西北、晋东南以及冀南等地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八路军和山西新军遵循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立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原则,展开自卫反击,打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保卫了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山西新军进行整编(仍保留晋绥军番号),加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八路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39年总兵力达到27万余人。由于部队新成员骤增,军政素质亟待提高,八路军总部决定从2月开始,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两期共8个月的整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纪律,增强团结,进行战术技术训练,提高战斗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加强干部培养的指示,先后在各师、旅建立教导团、教导大队或随营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大部陆续由延安迁至华北敌后,在山东、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分校。八路军后勤部除原有的供给部、卫生部外,又成立了财经部和军事工业部,负责筹措经费和组织领导武器弹药的维修和生产,各军区和师、旅也建立了财经和军工生产部门,并在流动修械所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兵工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是精神生活了,具有精神愉悦的城市生活与优美的城市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评价标准。城市铜雕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铜雕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铜雕还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反映出每一座城市背后的人文历史。接着是人文性,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它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等方面决定了某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的文化氛围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其城市铜雕的基本状况。还有就是启迪性,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铜雕能够给人们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能起到一定的纪念、启发的作用。最后是地域性,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所以其城市铜雕也有不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