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人物景区铜雕

八路军人物景区铜雕

1943年,日本侵略者仍以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巩固其占领区为主,并且加紧对国民党军的诱降活动,大力扩充伪军,以便腾出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在日军诱降下,许多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以“曲线救国”为幌子,投降日军,进攻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此形势下,八路军继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十大政策”,进一步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或组织大批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或以主力部队采取“敌人打到我这边来,我就打到敌人那边去”的“翻边战术”,给日伪军以更有力的打击,不断挫败日伪军的“蚕食”“扫荡”,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扭转了根据地退缩局面,恢复、壮大了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秋季,八路军开始局部反攻作战,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1944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一步展开局部反攻。经过春、夏、秋、冬季4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收复县城16座和大片国土。八路军在内线开展攻势作战的同时,以一部兵力转入外线作战,向河南和湘粤赣边进军,开辟中原和华南的反攻基地。至1945年4月,进军河南的部队,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河南行政公署和军区。1944年11月,第120师第359旅主力组成的南下支队由延安出发挺进湘粤边,至1945年6月,在开辟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后继续南下,8月到达湘粤边地区。由于日本投降和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南下支队北返到鄂豫皖边区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

城市铜雕作为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一件优秀的城市铜雕作品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城市铜雕制作最能体现公共艺术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它既可以美化环境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够对大众进行美的熏陶,这种熏陶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可以说城市铜雕不仅是城市空间品质的象征,而且是城市景观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互动的纽带。它和建筑艺术一样,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作用。作为铜雕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其含有“城市”这一元素,使之便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除了具有一般铜雕的特征外,还具有表现为文化与空间的特征、功能与形式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给人类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