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打铁人物雕塑

古语说:怕火花的不是好铁匠。这里的铁匠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来养家糊口。
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
铁匠,也叫红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遍布全国的手工行业,可以说为全国的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农具中的犁、耙、锄头、镐头、镰刀、铁锹,就连马掌和人生活中用的菜刀、锅、铲等一切铁制品都是铁匠打造的。抗日战争时期还为游击队打造大刀长矛。
他们往往人数不多,每一伙儿铁匠多者四五人,少则可两三人组成,分为掌钳师傅、大锤、二锤,拉风箱的一般都是学徒。
铁匠多数是祖传手艺,父子、子侄居多,也有外来学徒的。他们出去承揽业务时,往往推着一辆太平车,车上装满炉子、风箱、铁砧子、大锤及铁料和锅碗瓢盆生活用品。每到一村他们找个适合干活的地方,支起红炉,先生火做饭,一边吃饭,一边用小锤子敲打铁砧子,发出叮叮当叮叮当的响声,村民们听到响声就知道是铁匠来了,就拿上需要打造和修理的工具去请铁匠打造修里。
铁匠们游走于乡村中间,为农民打造修理农具,他们普遍都身体健壮,“打铁还得自身硬嘛”,说的就是铁匠。
他们因为常年风餐露宿的走街串巷,围着红炉工作,普遍都熏晒得黝黑。农村人要是谁长的黑,就被比喻成铁匠——看你长的像个黑铁匠。他们黑归黑,但是深受农民欢迎。掌钳的师傅左手拿把长柄铁钳子,把要打造的铁件在火上烧,看火色,口诀是:铁发红用碳蒙,铁发白打锤的来。当铁件烧到火口,他就把铁件放在铁砧子上,用右手中的小锤一推掉铁件上粘的碳渣,打大锤和打二锤的伙计就过来轮起大锤来打铁件。师傅的小锤敲向哪里,他们就砸向哪里,当需要用大力时,师傅的小锤就举的高高的,发出叮当叮当叮当的响声。每打造完一件铁器掌钳师傅就把铁件往装有凉水的水桶里一攒,“嗞……”冒出一股热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逐渐实行了机械化,不但农具没有人再用了,铁匠这种手艺人也渐渐地消失了,到他们当年走街串巷的身影,依然印刻在我这个老汉脑海里,他们是当年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者,不能忘记这些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