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岐黄论道雕塑

岐黄论道,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相传黄帝在歧山寻觅到歧伯,相见恨晚,与其连续倾谈七天七夜,“仰观天文,俯察大地,中观人事”。之后恭请其为臣,贵尊为天师。回朝后,经常与歧伯等臣子坐而论道,探寻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许多内容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巨著中。后世出于对黄帝、歧伯等的尊崇,遂将歧黄之术指代中医医学、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巨著。
相传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逝于公元前2599年,享年118岁,无疾而终。在远古部落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尽享天年实属不易。黄帝不仅懂医,懂养生之道且身体力行,而且还是上医,他能医病医人还能医国。也说明黄帝与歧伯一道创造医学是有根据的。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名副其实。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并非封建时代的帝王,他来自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建立了丰功伟绩,具有大德享有大寿。他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也表现在养生保健上,因之而长寿。我们向黄帝学习,行善积德、养生保健,一样能健康长寿,尽享天年。
黄帝慧眼寻觅到贤臣良才歧伯共同创建了“歧黄之术”,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创建“歧黄之术”过程中,黄帝在以下三个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1、民本思想。黄帝是人民领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救民疾,不辞艰辛劳苦,四处寻访有道贤士,为普救苍生呕心沥血。2、尊师重道。发现歧伯后,恭请其为臣,贵尊为天师,奉行其大道,虚心求教,潜心钻研,由外行变成内行。3、知行合一。知“道”者不难,而行“道” 者不易,黄帝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推行大道,教化百姓,使中华民族医学传承千古,造福世世代代。
黄帝发现歧伯固然英明,歧伯也必然至始至终非常优秀。人们有时会探究,为什么将华夏医学称为“岐黄之术”,而不称为“黄歧之术”?按世俗想法,后一种称法更为恰当,毕竟黄帝是君主,而歧伯是臣工。历史是公正的,老百姓的定论最为精准。歧伯隐居山林,未出山时已是大医,《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歧伯。俗话说朮有专攻,黄帝是“国家领导人”,医术不如歧伯很正常,而他不耻下问,虚心拜歧伯为师学艺,从外行变成内行,难能可贵。如果没有黄帝的正确领导、积极参与,组织雷公等臣工参入研讨交流,《黄帝内经》不可能传播于世,流传千秋。人们肯定歧伯的首创之功,在著书立说中的主要作用,将华夏医学称为“歧黄之术”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