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李白雕塑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继续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多种体裁上都留下了绝唱佳作。
李白很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风和乐府诗。在近体诗体裁中,李白擅长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李白的律诗写的较少,五言律诗有几十首,七言律诗只有十余首,但其中也有流传千古的名作,如〈登金陵凤凰台〉。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