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大禹治水雕塑

    大禹治水石雕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整个大禹治水石雕采用整石打造,造型头戴斗笠,左手执耒,右手挥出,袍袖随风鼓起,目光炯炯,神采飞扬,再现了当年召唤千军万马与洪水搏斗的雄姿。基座正面为磨光花岗石线刻壁画。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大禹,他是向大自然“宣战”的人,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伟大。大禹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忧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联系万邦、九州大同的团结精神 几千年来,不断被炎黄子孙发扬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四方之神应邀而来。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禹率领诸神和共工展开的激战。共工于的是残害人民的坏事,没有谁愿意帮助忙,很快就被打败。只得潜水逃跑,再也不敢来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