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人物打谷雕塑

农耕人物铜雕彰显出的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农耕人物铜雕摆放于城市环境中,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农业农村的重视,对农民尊重,是节日设立初心,同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让人们重新寻找回农耕文化的记忆,汇聚人们对山水田园的情感寄托,也是题中之义。
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主要内涵是什么?有学者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同时,也蕴含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厚德载物、为民造福的精神。数千年来,农耕文化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延伸的节奏与智慧充满着一种自然的审美。
随着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农耕人物铜雕摆放于城市环境中,彰显出了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和内涵正在淡化与模糊,虽说一个节日无法承载偌大的唤醒功能,但因为一个节日,人们回归田野、崇尚自然、感恩耕作、喜庆丰收,莫不是一种精神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