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毛主席雕塑

飘逸的长发、俊秀的脸庞、深邃的目光、睿智的思考,坐落在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毛泽东雕像、塑像相比,凸显出独特个性。这座雕像的设计出自一个长沙人之手——他就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黎明。

1957年生于长沙的黎明,年青时也一次次畅游湘江,对于塑造这座矗立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积淀与灵感,对橘子洲有着最原始朴素的情感。这,或许是他多年来呕心沥血创作毛泽东雕像的“湖南情结”,也是他在众多国内一流雕塑家设计的方案中最终胜出的重要原因。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尚是一介书生,他身无分文,手里也没有一兵一卒,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式浩叹。“我选择1925年这个节点,就是要塑造青年毛泽东对中国命运思考的独特形象”,黎明介绍,国内众多毛泽东雕像,大多是1949年到1976年时期的作品,描绘的是毛泽东去韶山、去北戴河以及开国大典的形象。“我只想创造一个独特的毛泽东形象,创造出对时代负责的艺术形象,不要去重复别人。”黎明说,矗立在橘子洲的这座雕像,是留给时代和后人看的,一代一代的人,将从这里读懂,毛泽东当年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他要设计出的,就是一个励志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人们说,毛泽东是诗人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诗人。毛泽东雕像,风中满头飘逸的长发,显示出独特的诗人气质。黎明查阅史料发现,毛泽东在广州时就是留着这个“大背头”,从红军早期到延安都是这个“大背头”,后来才剪成短发。因此,塑造1925年的毛泽东形象,这个“大背头”无疑是最合适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