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人物织布雕塑

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木兰辞》中有这样的诗句,它描述的就是古代手工织布的场景。在我国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从那时起人们便学会了养蚕抽丝的方法,并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纺线织布法。最初,人们使用的纺织工具叫作纺砖,它的材质是陶或者石头,它由中间的一根横杆和周围的纺轮组成,当时的人们利用它将纱线捻在一起。
随着纺织工艺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人力纺车,后来经过改进,还出现了由水流驱动的大纺车;直到宋元时期,纺织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期间相传一位人称“黄道婆”的女性发明了一种高效的纺织机械,这种纺织机械可以同时纺三根纱,相当于把原来的纺织效率提高了两倍,同时她还首创了在布匹上纺织图案纹路的方法。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我国的纺织业进一步繁荣起来,在民间也渐渐出现了以纺织为职业的匠人,这种匠人就被称作“纺织匠”或者“织布匠”。织布匠的主要工作是将棉花纺织成布匹,它的工序十分复杂,多达二十多道。手工织布的第一道工序便是弹棉花,同弹花匠一样,织布匠必须掌握使用弹弓将棉花弹为棉花絮的技术,之后便需要把弹好的棉絮搓成呈细长状的棉条,这个借助一个长木杆作为工具,织布匠们将棉絮依次慢慢地卷在木杆上,并来回均匀地搓擀,使得棉条变得柔软蓬松,最后把木杆抽出来即可。
随后织布匠就要将棉条纺成纱线,这个工序需要在纺车上完成,首先将棉条挂在纺车内的柱子上,随后把纺车的锭子上套上纱芯,用手捏住棉条的一端,另一只手从棉条上拉出纤维并用手将其搓拧成长长的纱头固定在纱芯上,最后摇动纺车的车柄,细长的棉线就纺织出来了,之后再经过一系列过浆、经线、刷线等步骤,使得棉线更加坚固耐用,色彩丰富。
上一篇:铸铜农耕文化播种雕塑
下一篇:铸铜人物下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