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孔子雕塑

我国是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目前,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的看重,教育文化是我国最看重的一个,而孔子雕像在学校中摆放,进一步传承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具有着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 宋国 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 鲁国 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 老子 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雕像大多以站姿为造型,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雕像身体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古朴雄浑。孔子作为人们膜拜敬仰的楷模,所以孔子雕像大多庄严凝重,以写实的手法尽可能准确地来表现孔子在我国人民心中的神圣形象。除神态外,人物服饰的刻画也尤为细腻,或内或外层次井然有序。

学而不倦,诲人不倦是孔子针对老师提出的教育思想,他主张老师不仅仅能督促学生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也要让老师教导学生不知疲倦,舍己为人的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针对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我们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校园里我们总会看到一尊庄严的孔子像坐立在校园的教学楼前,当学生每次经过时,或多或少会想到孔子曾经的一些思想,从而对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代表人,受到很高的重视,需要我们每个人了解学习。孔子像的存在紧扣中国文化,结合精美的雕工展现独特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孔子姓氏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宋微子之后。宋闵公长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子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