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少数民族跳舞雕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统一工作也为了让各民族实现平等的权利,就开始下令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壮、瑶、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

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数民族,如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等都是壮族。

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

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于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每种文化都体现出其民族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特征,是人类应对自然环境及其挑战的独特的智慧积累。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或文明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整体划一、同质的文化。

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表层符号及其深层意义之中。以民族舞蹈为例,同样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藏族舞蹈脚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舞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动作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有"人不离马,驷离人”的马背民族特点;哈萨克族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