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人物推车雕塑

现今经济条件好了,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开上汽车,但是将时间倒退一百年,民国时期汽车可还是一个新奇玩意,除非是最顶尖的权贵豪门,否则没几个开得起。街头最常见的自然也不是汽车,而是黄包车。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 东洋车 ”,又称 人力车 ,约1870年创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 米拉 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 公董局 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 东洋车 。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

民国初年,黄包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 武进县于民国六年(1917年)筹建人力车公司,民国七年第一家人力车公司合兴赁代所开始营业。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已有中合兴、北合兴、老合兴等3家,另有快利一家未列入。民国十七年(1928年),西门通新闸、北门通龙虎塘、南门通湖塘桥等处公路告竣,城区内有些街道拓宽,于是人力车通行范围大为扩展,人力车公司又有发展。民国十七年后,相继开有福利、先后、利民、顺记、安泰等人力车行。

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全县甲等人力车30辆,乙等人力车570辆。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本邑车行有合兴、快利、捷程等20余家,出租黄包车黄750辆。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前未变。在此期间人力车夫已有2000余人,人(车夫)多于车近3倍。虽人力车一再限制发展,但从业求车者无法控制。沦陷期间,仍有黄包车营业,敌伪新贵凭借势力,劫得老车商车辆为己有,成为新车商。工人亦有购车自营者。

黄包车首先在县城发展,民国十六年七月 戚墅堰 商办益民人力车公司,额定黄包车20辆,县公署批准西街至火车站可以通行。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一日,“城建局长庄中希(庄启),偕同通江路常委会委员等,赴奔牛开通江路第二次常委会随乘黄包车4步(辆),一路经过 新闸镇 参观蚕桑指导所,又经过 连江 桥察看河工,并随途考察各段筑路成绩,至中午莅奔,一路观者骇然,可谓开风气之先”,武进报为此特以《武丹路通黄包车》之标题报道黄包车第一次下乡的情况。同年有人拟筹建丹阳路黄包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