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禅意佛像雕塑

铜雕佛像是指用青铜、黄铜、红铜等铸造而成的佛像。(西关铜艺)这类佛像中有相当一部分表面鎏金,故而称作“金桐佛像”。室外大型的佛像一般为铜佛像。常见的有铜鎏金、银鎏金、黄铜佛像、青铜佛像等。
那么铜佛像有什么宗教文化内涵呢?又是什么开始出现并流行的呢?这就要从佛教创立者,2000多年前印度大陆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姓答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佛教信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最早期的佛造像多是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开始出现。
铜雕最早出现于商周,以铜料为坯,运用雕刻,铸造技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表现在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诸如佛像、观音像、罗汉像等
铜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而迅速发展出现的一种造像形式,有黄铜或是青铜铸造而成,也有表面带有鎏金的造像,多供奉在家中、宫中和佛寺庙自重,早期称“金人”,后来也被称为“金泥铜佛”。
现存最早的铜佛像是公元338年的作品,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像高39.7厘米,现存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其中,在明朝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铜佛像——永宣式金铜佛造像,代表了明朝时期金铜佛造像的最高水平。
由于铜雕佛像造像是一种铸造工艺品,在造型上有区别于泥塑或石塑造像,自成一派,因而在佛教传承文化中有相当高的地位。
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可移动的较小佛造像。这类佛像中有相当部分表面鎏金,故又称金铜佛像。广义的金铜佛像包括一切金属质地的可移动小佛像,常见的有铜鎏金、银鎏金、黄铜佛像、铸铜雕塑等等。
铜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
铜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铜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佛像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昔山东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谓我之藏,被人偷去。问是何人,言此人厉害得很,通身都是毛,头上长一只脚。言此人我们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后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见一小狗在旁,狗向粪门一咬,肠拉出来。其人言我偷藏时,恐神认得,反穿皮袄,头上戴一只棉袜子,方知通身是毛,头上一只脚之话。乡间小民无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装藏,若装后必被愚人所毁。
上一篇:不锈钢几何打太极雕塑
下一篇:石雕书本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