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大象抱鼓门墩雕塑

门墩,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是俗语中“门当户对”中的门当。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门枕石是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的作用。是支撑门框和门轴的一个重要结构件。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石鼓大象门墩,摆放在私宅门前。许多不理解的人也许会好奇,人们为什么要在门口摆放石鼓大象门墩呢?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寓意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石鼓大象门墩,抱鼓形门墩又叫"抱鼓石",形似圆鼓。鼓形门墩早期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门中才有的。但随着清中期捐官制度的流行,当时买官的清朝官员甚至一度达到全部官员的60%之多,这也使得买官的商人府邸宅院门前出现了大部分的鼓形门墩。门墩文化是图像文化的一种,其主题内容多源自民间故事、谐音文化、吉祥文化。门墩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而成的,它通过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承载了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石雕象和门墩结合,正是因为石雕象的美好寓意,有着吉祥富贵的象征。
石雕大象寓意吉祥如意,是人们心目中心仪的石雕神兽摆件之一。憨态可掬的石雕大象不仅外形平易近人,而且还有着许多美好的象征寓意。石雕大象的“象”谐音“祥”,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大象的鼻子善于吸水,水即为财;因此石雕大象又是善于聚财纳福的吉祥物。石雕工匠们巧妙地将圆形鼓与石雕大象相互融合,把大象雕刻在门墩上;便可以表达出家宅祥和如意的美好愿望。
石鼓大象门墩,虽是一方小小的石头,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门户建筑一同被用于彰显屋主人的身份等级、门第卑贱。 将石鼓大象门墩摆放在私宅门口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是中国建筑中石雕艺术得以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仍然有不少人喜欢在门前户外摆放石雕象门墩,这正是人们对门墩文化的热爱,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抱鼓石的由来,相传是宋朝开始,由于武将得胜归来之后,会将战鼓放置在门口,久而久之就以战鼓的形式立于门枕石上,后来逐渐演变为石鼓代替。
抱鼓石属于传统石雕类型,一般位于四合院大门底部宅门的入口,形似圆鼓,因为它以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往往大门前都有一对抱鼓石,一对石狮。民间传说,门口置一对门枕石上的小石狮子或者大象是商人捐官的标志,柱子对大狮或一对抱鼓石是科第官宦的标志,它们同时并肩而立。
抱鼓石不但起到稳固楼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门庭,上面雕刻的纹样内容有仙人道士、仙花芝草、珍禽瑞兽、寓言、几何纹饰等,大多数来源于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映刻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承载了民众对石雕寄予吉祥如意、祈福纳瑞的美好愿望。两侧抱鼓石面上刻有狮子和麒麟,鼓身线刻有梅花、祥云等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