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人物织布雕塑

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南宋末年,黄道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
早年为生活所逼,十二三岁被卖当童养媳。
其后,不堪公婆的虐待而流落崖州(今海南三亚)。
流落崖州
先居水南村,嫁后随夫姓叫宋五嫂,后夫病逝,出家到城西广度寺当道人。
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并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回乡传技
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至1297年),年老的黄道婆遇到了海船,于是从崖州回到乌泥泾。
回到家乡后,她看到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一套融合黎族棉纺织技术与当地纺织工艺为一体的完整新技术,她将这套技术广传于人,使百姓大众普遍受惠。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感恩泣泪,并建祠祭祀,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上海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为此她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 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上一篇:铸铜农耕文化磨豆雕塑
下一篇:铸铜人物卖肉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