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牛耕田雕塑

在中国,牛是勤劳的动物,是坚韧和毅力的象征,“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俯首甘为孺子牛”,赞颂了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精神;“老黄牛精神”,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辛勤耕作精神。

说到“牛精神”,我们马上会想到默默奉献,“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牛之美德汇聚的力量,形成了中国文化“牛精神”之核心。

牛族(学名:Bovini):是偶蹄目、牛科、牛亚科下的一族动物,通常俗称为“ 牛 ”,共有5属。大多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 动物。其中包括非洲水牛和 美洲野牛,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 、 水牛 和 牦牛 ,它们体质强壮,性格温顺亲近人类。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 ·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 土牛经 》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与力量的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脱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在宋朝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崴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为早期恒河流域的农耕十分仰赖牛的力气,牛粪也是很重要的肥料,牛代表了印度民族的生存与生机。

《周礼.地官》记养牛的官职是“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当时的牛,主要用来作运输以及祭祀、食用,所谓“牛夜鸣,则庭”,如果牛夜里鸣,那是牛生病了,肉会有臭味。但古书并没有提到牛耕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善榻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肯定已用牛耕田。唐代诗人元镇《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鞭春牛又称鞭士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鲠士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逮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眼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追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铜牛雕塑,是指以动物牛的形态为表象的雕塑作品。体态多样,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力量和勇猛的象征。吃苦耐劳,肯干实干,不空谈,重行动,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拓荒牛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是事业成功,吉祥和幸福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