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石雕佛祖雕塑

佛像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制作佛像常用来放在寺庙中供奉,中国各尊佛像的形态,容貌都属于那种宁静,祥和,庄严的,中国是佛教大国,中国的佛像一般都是金铜色的,预示着真诚的信仰,材质一般都是石材,如天下闻名的龙门石窟,因此也叫做石雕佛像。
中国古代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的观念,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石雕佛像是供人们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经久不衰,不易风化,耐腐蚀,保存时间长等特点。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观佛,观佛不仅仅是看石雕佛像,还要沉思默想,通过观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缩短与佛的距离,观佛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中国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收藏体系,随着人们对佛教的认知加深,已经不再满足于购买一个简单佛像,唐卡、香炉等的购买也有所提高。佛像市场的火热也促进了其他佛教用品的行情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佛教文化认识的提高。王冬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认为佛像只要是尺寸越大那么其市场价格就会越高,从近几年来看,这种趋势已经不明显,佛像价值的体现并非取决于其尺寸大小,而是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所决定。一些尺寸小的佛像的价格甚至要高于尺寸庞大的佛像。
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大多数像身的背部、台座或碑面铭记两旁、左右侧和整个碑阴都刻满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据此可以判断其时代。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佛拿各种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碑石高广不一,厚度常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拿和佛像供养人像,佛拿上方是碑额,上圆下方,刻满了纹饰。我国现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代十六国时期的遗物。
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北魏早期还出现过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数量较少,但雕工精致。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弥勒、观音,阿弥陀佛、释迹多宝并坐等,双身佛、菩萨并立、双身思维菩萨等尤为多见,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见维摩诘等经变故事的内容。唐宋以后,石造像趋于衰微。现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河南荥阳大海寺石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碑等较为著称。
石造像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鉴别时,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髻,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折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折密而柔软。当今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
上一篇:不锈钢镜面女孩读书雕塑
下一篇:麒麟石雕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