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拦路石墩石雕

石墩,即又厚又重的石头墩子。关于石墩的起源时间现在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应该在夏朝就应该产生了。现找到的最早记载《汉书•师丹传》:“关内侯 师丹 端诚於国,不顾患难……确然有柱石之固。”还有唐朝元稹《有鸟》诗之九:“大厦虽存柱石倾,暗啮栋梁成蠧木”。这说明在汉朝以前肯定就长期存在而且一直使用,并且在夏商周时期记载宫殿楼阁,如果没有柱石,那么高楼大厦是不可能建起来的。

因为石墩的本来应用是作为建筑的底座,高大的宫殿的柱子需要支撑,方才能够稳定不下沉,最早的考古资料是挖坑,然后夯土,再把木料底部处理(一般是用火烤),以防腐烂,周边用碎石填充固定,后来逐步用大石头中部凿成凹坑,既简单又坚固耐用,这也是支撑起高楼大厦的必需的地基要求。这就是石墩的起源。

石墩根据建筑物不同分为房柱石、塔柱石以及桥柱石,塔柱石和桥柱石由于都在地下,只是起稳定作用,所以一直变化不大。而房柱石逐渐分为基柱石(房屋四角和大厅支撑)以及门柱石(门墩)。随着不断演化,由于人住在屋子里,审美的要求提高,基柱石和门柱石选材越来越讲究,圆周需要打磨光滑,后来慢慢地开始雕刻图案以及文字。现在常见的是门墩。

现在发现最早的是唐代陕西宝鸡出土的十个花岗岩石墩(石鼓文),上面刻有465个文字,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就是石鼓文(籀文)的来历。当然这一千多年太多的专家研究过,也没有定论。笔者认为,这应该是秦朝宫殿的基柱石。现在这十个石墩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尚余310字。

在石墩进化中,基柱石由于在四角或者大厅,所以只能在圆周雕刻打磨,表现力相对来说张力不大,题材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花卉,万字,莲花灯。

而门墩的变化最大,门墩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慢慢就有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皇后陵墓的石券门,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隋唐时期的石墩,其他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五塔寺),元代的石狮(白塔寺,贤良寺)。这些门礅的雕刻技法娴熟,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从演化角度来说应该是经过几百年的进化,所以推断应该在汉代门墩雕刻就已经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