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石狮子石雕

狮子是“百兽之王”它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汉武帝派绵骞出使西域引进了不少“殊方异物”,也带回了狮子。中国的狮子雕刻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狮子的原形,充满了神异感,认为“狮子似虎,正黄有髯彤,尾端茸毛大如斗”多是根据传闻进行形象创作的。工匠们发挥艺术想象力,采取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塑造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人们还认为狮子威武凶猛必能驱魔,加之佛教的传入更把狮子神化起来,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是法的拥护者和守护者,是释迦左胁侍文殊菩萨的坐骑,人们对狮子寄托了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遐想。

民间石狮虽没有皇家石狮那么宏大与精致,但创作上自由浪漫,洋溢着人情味。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狮有的气势浑厚博大;有的风韵纤巧靡丽;有的粗犷雄健属上乘之品;有的粗糙马虎属随心之物,都具有质朴、刚健、清新的艺术特色。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式都蕴藏着民族的自信和勃勃生机,表达着百姓的美好愿望和理想。“镇宅狮”祛除邪气以求安详:“来财狮”喜笑颜开玲珑稚拙。这些不受传统造型约束的石狮少了官府衙门庙宇大门前石狮的张牙舞爪,更多的是稚气可爱,是与民相伴的天真形象,这是中国民间石狮雕刻独有的精神美感和造型法则。陕北农村有一种用石料的两面雕刻狮子脸部的“两面狮”,即选择石料的一边作为头、鼻、嘴的中心线,一面刻左眼,一面刻右眼,狮头被侧在一条边线上,两面可看,大大加强了狮子的动感。河北的小石狮正面仰首挺胸,鼻、眼、脑门被处理在一个平面上,成了本乡本土的“平顶狮”。山东的小石狮模仿宫廷石狮的造型又注入了—种可亲可爱、胖头圆脑的活力。青海的小石狮造型上有着一排卷发、一双鼓眼、大嘴卷舌露齿,中间有个朝天鼻子。河南还有一种小石狮不加修饰,寥寥数刀凿就成型,刀法简约持重,造型变化无束,只有三两寸,体积虽小但威武传神。在浙江还有一种姑娘绣花时压绷的小石狮。这些可拿可握被当作家庭中一员的小玩意儿因为出自民间,也最能代表平民百姓的情感。

间小石狮中最有名的要算陕北的镇宅狮、拴娃狮和拴马桩的狮形象。拴娃狮也叫拴娃石,就是拴住娃娃好养之意,流传于陕北绥德、洛川、米脂及关中的富平、澄城等地。这种拴娃狮形体不大,最大的不过三十厘米高,小的仅二三厘米。这种石狮源于当地“保镇孩子”的习俗,百姓以为小孩在十二岁之内魂不全,不能独立抗邪气,需要神灵保佑,并借狮子的神威可平安无事长命百岁。这种小石狮还有放在屋内或墙头、窑顶、门窗一侧土台上的,有镇宅避邪的作用。雕造拴娃狮时先要选石,再在繁星满天的夜晚让石坯料吸纳大自然的生气,然后倾注感情,整整雕刻一百天才能完成。全部过程庄严而又神圣,倾注了对孩子的无限深情,是陕北老乡诚挚、淳朴的情感体现,并充溢着一种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