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龟龙组合造型雕塑

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龙,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中国人自称为华夏民族龙的传人,就能看出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是古代传说中行云布雨的神兽,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在封建王朝时期,龙更是帝王的象征,龙,号称九五,而古代的皇帝们都自称为真龙天子,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龙具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所以在不锈钢作品中龙是很多见的。

龙,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鳄,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因为其特殊的身体构造所以对不锈钢的雕刻技艺要求很高。要求雕刻者在雕刻时能把这些部分有机和谐的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上去有一种整体感,而且还要把龙属于神兽的那种威严给刻画出来。因为龙象征着高贵,因此是很值得收藏摆设的作品。

龙的形象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却只字未提。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